华东师范大学学科交叉融合论坛“多学科视角下的月球探测研究”顺利举办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月球探测的相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第三十七期)——“多学科视角下的月球探测研究”于2024年7月16日下午14:00在理科大楼A2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处、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办,地理科学学院协办。此次论坛旨在分享和讨论以人工智能、光学技术、地理科学等多学科视角为切入点,采用月表特征研究、地外样品分析、探测器设计等研究手段在月球探测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月球探测的策略与挑战”主题的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由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李庆利教授召集和主持,邀请了来自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何志平研究员、王芳青年研究员以及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周立旻教授作主题学术报告,我校相关学科师生积极参与交流研讨。




在专家报告环节,何志平研究员首先以“光学技术在月球探测中的应用与挑战”为主题作了学术报告,介绍了我国目前对于月球探测任务的方向与规划。他指出,如何准确并有效地获取以及结合遥感多源、多模态的数据,让这些数据能够推动月球探测研究,是现有的难点和挑战,也是接下来的突破重点。

周立旻教授围绕“地理学视角下的月球表面特征研究”进行了主题分享,他首先对何志平研究员的学术报告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分享了其团队以月球的形成及月球风化过程为重点关注内容,致力于建模研究,深入理解该过程。这些研究进展与想法为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李庆利教授以“人工智能在地外样品分析中的创新应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首先介绍了近期其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在火星数据上进行分析的阶段性成果,并指出,结合地理科学、光学等学科,能够从地外样本中挖掘更多值得研究的区域。后续将多学科数据建立联系,可分析地外样本探测中的关键参数。

王芳青年研究员以“新型材料在探测器设计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研究内容分享。她总结了国内外对月球表面地形结构分布及光学特性研究的研究现状,并分享了其团队近期在该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王芳老师就新型材料在探测器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展望,她认为,探测器设计需要根据目标粒子进行精准化设计,以更好地服务于资源探测任务。

在场嘉宾和学者们就各自所在的领域,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了踊跃的提问和交流。主题报告之后,专家们围绕未来月球探测的策略与挑战开展了圆桌会议,针对如何提升学科之间的联动性以及展开合作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为推动月球探测的创新与发展,制定未来的月球探测策略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与想法。

今年4月,李庆利教授参加了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武汉组织的第七批月球科研样品借用申请答辩,经过激烈竞争,成功获得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光片样。该光片样为月球玄武岩,样品保留了月球矿物原始的晶态信息,是了解月球岩浆活动的重要对象。7月8日,李庆利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取了月球科研样品。这是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放的第七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我校也是本批次中唯一的上海高校。





成功获取月球样品之后,李庆利教授团队将依托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平台,对月球样品开展多维度表征,深入研究样品的物理化学特性,为探索月球奥秘提供新的实验数据支撑。




月球探测是我国未来地外探测研究的重点,是一个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紧密合作的目标。本次论坛本着促进在月球探测应用中的跨学科交流为目标,为多个不同领域的学者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探讨和分享的平台。此次会议也将作为后续更多相关领域专家合作交流的基础,共同推进多学科交叉月球探测应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