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月份以来,全国多地发生本土疫情,上海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同时加强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传递战“疫”必胜的信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五校联动,同心抗疫,共同举办“E起战疫情,E起向未来”信息技术主题论坛。
本次论坛由我校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参与主办,上海市多维度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参与协办,首场报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主讲,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迟楠教授主持。上海五所高校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聆听大师声音。
上海市教委孙真荣副主任致辞
复旦大学迟楠教授主持论坛
我院院长吕岳教授讲话
报告伊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致辞,向余少华院士对本次论坛的鼎力支持表示谢意,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吕岳讲话,展示了抗击疫情的信心与决心,也为广大师生带来了必胜的力量和勇气。
余少华院士是我国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光纤传输系统和通信网络技术研究。他以《网络通信中的重要工程科技问题》为本次报告主题,深入浅出的为参与论坛的师生讲述了当今网络通信的全球发展态势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特征。
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网络信息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深度融合的进程中,这一进程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的经济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并必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40年前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每个人身上都要背一部手机,通讯的定义一再被推翻,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通讯,离不开网络。”余少华院士说,网络通信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呈现出网络、架构、连接、空间、软件、数据、带宽、虚拟、数字、微型十大特征。余少华院士进一步介绍,网络通信技术经过几十年指数级增长,未来20年左右会碰到七大“技术墙”,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墙、IP数据通信技术墙、光纤通信技术墙、集成电路技术墙、软件复杂性技术墙、大数据处理技术墙和能耗技术墙。它们之间相对独立、相互影响又自成体系,目前最急需的是在原理层面的重大突破,来支撑网络通信技术再次实现大飞跃。
提问环节,线上师生踊跃地与余少华院士进行交流讨论,针对网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诸多疑问,余院士耐心细致,层层解析,详细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疑问,并表示科学研究需要扎实认真与热情投入,祖国的未来需要年轻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创新,表达了对全体师生的希冀。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本次论坛展现了沪上广大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师生对抗疫情的勇气和决心,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必将攻坚克难,打赢这场硬仗。寒冬终将过去,静待春暖花开!